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路径
    张小宁;回晶晶
    甘肃科技纵横. 2025, 54(01): 1-7.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文章以甘肃省研发投入靠前的重点企业为研究对象,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对兰州、金昌、庆阳等7个市州的31家企业展开调研,深入分析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模式、问题及对策。研究发现,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呈现积极发展态势,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不断健全,科技成果供给和交易额持续增长。为此,文章提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统筹落实、持续开展产业研究、优化科技项目指南、建立科技成果分级分类管理清单等建议,以期为甘肃省乃至其他地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参考,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产业技术发展
    卫路兵;李永乐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12): 18-23.
    文章旨在研究甘肃省体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与路径。通过梳理体文旅发展现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定性分析,探讨甘肃省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及融合发展的必要性。研究发现,甘肃省体文旅产业在融合发展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发展水平不均衡、品牌典型性不强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推进产业融合纵深发展、提升产业融合均衡度、提高产业融合品牌度的路径。结论认为,甘肃省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体文旅产业的全面升级与繁荣。通过加强产业间协同合作、构建多元化发展格局、强调独特元素构建品牌形象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甘肃省体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 理论与方法
    门伟莉, 刘义强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09): 1-8.
    对国际数据治理的概念、研究力量和研究主题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国际数据治理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数据治理概念框架研究、数据治理范围研究、数据治理流程研究和数据治理有效性验证4个方面,中国数据治理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国际经验介绍与分析、国内大数据相关政策文件分析、领域数据治理实践经验、数据治理技术、数据治理框架研究等方面。文章最后对国内外研究成果时间分布、研究力量分布、研究主题分布和研究的深度及广度进行对比,从研究主体、数据治理利益相关者研究、数据治理规则及研究结论的普适性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趋势作简要述评,为国内数据治理的政策储备和治理规则研究奠定前期基础。
  • 区域创新研究
    张雅洁,程晓玲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10): 28-36.
    科技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影响着地区科技创新的发展。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指标体系,选取2011—2021年甘肃省14个市(州)科技创新要素指标,运用Dagum基尼系数,对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显示:甘肃省科技创新要素集聚格局整体从“一核(兰州)一副(天水)两次(金昌、定西)”发展到“一核(兰州)一副(天水)一带(河西走廊)”,总体呈现出“中强西高东低南弱”的态势,陇中、河西、陇东南三大地区间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差异是影响不均衡态势的主要因素。
  • 徐爱娟;谢艳艳;冯娇;靳亚妮;柴丽霞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08): 11-17.
    科技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在甘肃省科技服务业中,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事业单位占据重要地位。研究通过运用Banker-Charnes-Cooper数据包络分析模型(BCC-DEA模型)对甘肃省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事业单位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估,发现其综合效率发展良好,但各市州之间分布极度不均衡。为了更有效地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升科技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建议政府部门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
  • 科技政策与管理
    谢艳艳, 李建伟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09): 45-51.
    高新技术企业是企业中最具创新优势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领头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带头雁。文章在分析“十三五”以来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基本现状的基础上,使用火炬统计调查数据,建立回归分析模型,研究优惠政策对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经费加计扣除对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激励作用;所得税减免对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促进激励作用不明显;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享受两种税收政策,政策的效果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路径
    许爱萍
    甘肃科技纵横. 2025, 54(01): 8-16.
    科技园区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对国外科技园区竞争发展的本质经验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成功园区在其建立基础方面,往往具有长期积淀的资源禀赋;在竞争策略方面,注重不断推动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在运行机制方面,着力推进高效包容的运营管理体制;在创新方面,打造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制;在园区活力方面,推动建立三生合一的产业生态环境。文章以天津滨海高新区为案例,对建立基础、竞争策略、运行机制、创新、活力提升等方面的经验进行分析。基于此,国内各园区应紧抓发展机遇,对标复制推广天津滨海高新区建设经验,推动园区竞争力的提升。
  • 评价与预测
    胡垂立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12): 38-44.
    文章基于智能技术视角,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高校智能互动系统的设计框架和理论模型,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体验,促进教育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文章提出的设计框架包括能够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实时交互反馈和智能推荐学习资源的四大核心模块:智能感知、数据分析、交互模块和反馈机制。文章还探讨了智能互动系统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促进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高校智能互动系统建设的实践参考。
  • 评价与预测
    张瑞卿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12): 31-37.
    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契机。文章从机遇和挑战2个方面分析了数字经济对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带来的深刻影响,设计了培育专业技能与数字素养兼备、数字思维与实践技能兼备、创新创业精神与团队协作意识兼备、能够适应环境与终身学习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构建“思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政校企”多元联动人才培养体系、跨学科跨行业的交叉人才培养体系来实现培养目标,旨在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思路。
  • 科学数据监测与分析
    马丽荣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12): 74-78.
    近年来,各类自然灾害频发,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面对应急事件的突发,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越来越重要。突发事件具有模糊性、偶发性、异常性等特点,使得应急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具有很大的复杂性。作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从最小费用最大覆盖原则出发,结合改进的重心法对突发事件应急物流配送中心进行选址研究,通过结合突发区域的实际情况对模型求解,不仅克服了传统方法在处理复杂情况时的不足,还为应急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提供了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参考依据。
  •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路径
    王中华;侯宝真;王媛媛;张晓春;李婧
    甘肃科技纵横. 2025, 54(01): 17-28.
    在知识经济的加持下,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企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呈不断增长态势,特别是2009—2023年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具体体现在政策环境优化、认定数量提升、地域领域分布拓展、税收效益提升、创新成果丰富规范等方面。同时,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存在培育发展重视不足、服务水平有限、优惠政策吸引力弱、区域分布不均、研发投入强度不高、整体创新效率较低、创新人才匮乏等发展困境。“扩量提质”是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关键步骤,如何使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方面实现融合化、一体化、持续化发展,成为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扩量提质”的路径选择。
  • 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分析
    王锡魁;冯强
    甘肃科技纵横. 2025, 54(01): 78-85.
    总线技术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行总线技术因其技术特点,在支持远距离传输和高频率通信场景中,相对并行总线具有明显优势,已经成为计算机总线的主导技术。文章详细分析了串行总线技术的专利申请量近30年变化趋势和国内重要申请人相关重点专利技术现状。通过该技术综述的撰写使创新主体明晰该领域专利现状,也使专利审查员深入了解该领域技术信息,便于审查员准确理解专利申请的内容并进行针对性地检索和审查,提高专利申请和审查质量。
  • 产业技术发展
    胡启萌;张秀妮;刘璞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12): 1-8.
    文章旨在通过专利分析,揭示陕西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并运用SWOT分析法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促进该产业的创新与发展。研究以IncoPat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采用技术领域关键词结合生物医药领域IPC分类号的检索策略,对1960—2023年的生物医药数据进行专利检索,分别从数据量、申请主体、优势技术方向对陕西省生物医药专利现状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列举出陕西省生物医药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提出依托秦创原平台实现校地校企合作、强化资源共享与合作研发、举办产业对接交流会、布局研发聚集基地等策略,以提升陕西省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
  • 杨生举;任蕾蕾;冯小红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08): 55-64.
    针对目前甘肃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发展关键因素研究不足、园区创新能力发展路径较为模糊、缺少对应的理论决策依据等问题,选取甘肃省8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16—2022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建立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文献归纳法、熵权-TOPSIS模型对园区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利用障碍度模型探究园区创新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出农业园区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农业产业链不够完善等,提出完善研发投入政策保障体系、优化资源配置集聚创新资源、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等对策建议。
  •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王玉虎;杨娜;杨家元
    甘肃科技纵横. 2025, 54(01): 36-42.
    兰州兰石能源装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石研究院”)作为兰石集团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的牵头组织者,近年来,以“研转并重”为经营思路,创立了集团院+工程院“两院协同”的研发经营模式,在充分发挥集团院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的同时,强化工程院成果转化主战场地位,实现了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相互促进、双轮驱动的良性循环。文章详述兰石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举措,涵盖搭建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实施项目全周期过程管理、遴选创新创效团队、组建成果转化事业部、构建多方位激励体系等内容。通过改革实践,多措并举激发员工内生动力,使研究院在保持科技领先的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升,以科技创新引领兰石集团产业升级,有力支撑带动地区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
  • 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与应用
    李永妍
    甘肃科技纵横. 2025, 54(01): 58-64.
    随着中国公路养护工程的不断发展,传统公路养护管理模式已难以有效应对养护工程中存在的模糊性及不确定性问题。研究针对甘肃省12个公路养护工程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提取影响养护工程管理的主要指标,建立一套包含合同管理、成本控制、财务效率和资源利用4个一级指标的多层次评价体系,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建立适用于公路养护工程管理的一种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各项指标进行隶属度计算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成本控制对管理水平的影响最大,占总权重的55.8%;同时,合同管理和财务效率在提升管理水平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 区域创新研究
    张兴嘉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12): 54-60.
    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是西部地区的重大使命和政治责任。立足于张掖实际,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把生态学理论作为切入点,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总结张掖市在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中的使命价值,分析张掖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及不足,梳理出张掖市存在生态系统整体比较脆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够健全、产业转型面临许多困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方面问题。要进一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张掖市应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不断强化水资源管理,健全生态环境治理机制。
  • 区域创新研究
    李欣悦;阿里玛斯·艾尼瓦尔;谢鹍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12): 45-53.
    研究基于2012—2023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Topsis(Technigue for order of profevence by Similanty to ideal Solution)法测度新质生产力水平,并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模型分析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非线性调节效应,在发展初期因技术扩散不均衡会暂时扩大差距,但随着区域协调与技术均衡发展最终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倒“U”型特征,并且该结果已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东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相较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东部地区通过先行示范带动中西部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降低因资源基础匮乏所造成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此外,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提高劳动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方式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研究结论强调了各地需正视当下快速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一步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参考。
  • 产业技术发展
    于游洋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12): 9-17.
    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增长极”功能,对推进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国内2005—2019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Topsis熵权法探究海洋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通过障碍度因子模型分析影响系统发展的障碍因子,最后采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国内海洋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结果发现:(1)2005—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逐步增长,其中海洋经济增长略显平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数字经济先降后升,且发展速度极为迅速,其发展水平在2018年反超海洋经济;(2)海洋经济系统的主要障碍因子在2013年以前是远洋渔船数量,2013—2019年之间变化不一,数字经济系统主要障碍因子是信息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数;(3)两系统耦合协调程度逐渐增强,但未达到高度耦合状态。
  • 钱国权, 刘旭挺, 王华存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08): 1-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文章基于构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对2022年甘肃省兰州市与其他9个西部省会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发现:兰州市总体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省会城市排名较为靠后,在人口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两方面测度排名相对靠前,导致兰州市排名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融合发展缓慢,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活力欠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 区域创新研究
    刘海生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12): 61-67.
    甘肃省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创新号召,大力实施“强科技”行动,旨在推动省内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在这一背景下,甘南州企业如何紧密结合实际,有效探索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的途径,成为摆在各大企业面前的重要任务。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甘肃省“强科技”行动战略背景,介绍了甘南州企业科技与创新发展概况,分析了“强科技”行动背景下企业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必要性,然后主要就“强科技”行动背景下甘南州企业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的途径,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
  • 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与应用
    张皓依
    甘肃科技纵横. 2025, 54(01): 65-77.
    对利润质量进行分析评价,不仅能够促进企业改进资本结构,而且能够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升资本市场的整体质量。文章以科技型上市企业九阳股份为例,采用德尔菲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科技型企业利润质量影响因素,将利润质量的分析评价确定为获利性、收现性、持续性、安全性、成长性5个维度进行评价及提升策略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利润质量内部提升策略。研究表明,九阳股份作为比较有代表性的科技型上市企业,对其进行评价分析,能够为此类上市企业提供借鉴,有利于提升科技型上市公司的总体利润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对于提升国民生活品质,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 产业技术发展
    王倪璇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10): 9-18.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碳减排目标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路径优化至关重要。基于2003—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将碳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旨在深入探讨该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该政策在试点区域内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机制分析指出,碳交易试点政策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政府干预来减弱碳排放强度。异质性分析发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政策实施地区的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在东西部地区和工业化水平高的地区更加显著。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对推动碳交易试点政策的相关建议。
  • 产业技术发展
    姜玲,回晶晶,滕雅琼,王馨丽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10): 1-8.
    企业创新联合体是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自提出以来得到中国政府各层面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甘肃省在全国较早开始探索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先后批准组建12家企业创新联合体,文章通过对甘肃省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运行情况的调查研究,剖析企业创新联合体组建类型、特点、模式以及运行状况,将企业创新联合体分为链主企业牵头型、研发平台赋能型、场景驱动型等3种模式,针对性提出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企业创新联合体优化发展、相关政策制定及资金支持提供支撑和参考。
  •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路径
    邓利芳;张相斌;习月;苏加强
    甘肃科技纵横. 2025, 54(01): 29-35.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端连着创新链,一端连着产业链,是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通过梳理近年来兰州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展现状,剖析转化链条上存在的问题,从成果转化机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市场配套服务、中试熟化、融资投资等方面,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挖掘并整合本地资源优势,提出具有针对性、实操性的策略建议,力求打破科技成果转化瓶颈,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 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分析
    李首瑞;徐冰
    甘肃科技纵横. 2025, 54(01): 86-94.
    微胶囊材料能够对相变材料的分散性、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进行改善,具有更高的相容性,并且相变微胶囊具有高潜热、高密度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相变涂料领域。全文通过对全球相变微胶囊涂料的专利申请趋势、分布区域、授权专利量、技术功效、转让趋势、申请人构成、专利有效性和专利维持时间等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中国相变微胶囊涂料领域的研发速度由缓转快,专利申请数量由少变多,成为全球本领域举足轻重的研发力量。中国和美国为该领域全球申请量最多的2个国家,美国的陶氏集团和中国的河北晨阳工贸集团为其代表的重点申请人。纵观中国重点申请人中,南方沿海省市的申请人数量居多,且企业重点申请人占比较大,授权率较高。尽管中国申请数量较大,但是大部分专利维持年限较短,专利稳定性不高。此外,全球重点申请人的研发重点主要集中在高效、稳定性好、保温性能优异且能耗低、配方简单等方面,其中优异的稳定性能则是全球和中国重点申请人集中关注的研究热点。
  • 产业技术发展
    王秋萍, 张玉福, 苏厚德, 李志霞, 哈国涛, 赵昕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09): 9-15.
    当前甘肃省石油钻采装备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一带一路”与“西部大开发”的区位优势,加强了甘肃与丝绸之路合作伙伴的产能合作,形成新竞争优势。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扭转创新和人才困境,依据产业结构变化,参考优秀企业战略部署,紧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机,重审战略。从绿色化、标准化、智能化、产业集群、创新驱动5个方向出发调整甘肃省石油钻采装备产业结构、优化业务布局,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完成甘肃石油钻采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指导框架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确保甘肃石油钻采装备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提升该作业能力和竞争力,有力支持和保障油气田的发展需要。
  • 区域创新研究
    谈润方, 彭莉, 杨娇, 魏媛, 杨虎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09): 68-76.
    兰州市围绕“1139”工作部署,纵深推进强科技行动,“创新兰州”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构建兰州市县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从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产出、企业创新4个维度对兰州市8个县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兰州市区域科技能力发展不均衡,城关区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安宁区、七里河区处于中间水平,西固区、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通过对各县区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各自优势、劣势和潜力指标,进而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 区域创新研究
    王星星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10): 45-50.
    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拓展丰富新质生产力。在阐述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并分析二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剖析甘肃省乡村旅游现状及问题,发现当前甘肃省乡村旅游具有资源特色鲜明、市场不断扩大、模式多样化、特色旅游村镇创建成效明显且业态产品创新不断升级等特点,但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及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需要通过强化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融合、提高数字融合程度及提升创新服务能力等路径实现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甘肃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 区域创新研究
    谭伊茗,高欣月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10): 37-44.
    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已然成为我国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文章选用2015—2021年西部地区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计算西部各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得分,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来进一步论证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村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西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各省份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数字乡村建设对于西部地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也存在相应的区域异质性,呈现西南地区较强、西北地区较弱的分布格局。基于此,应注重区域差异、产业衔接和主体培养,从模式、产业和主体等层面探索西部地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 评价与预测
    蔺殊嘉;马丽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12): 24-30.
    文章依据《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从提升甘肃省“强科技”行动的五大任务维度,即:提升科技创新创造力、科技支撑重点产业发展能力、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构建审计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进行深入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的科技发展自2016、2017年出现低谷,从2018年以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整体处于良好状态,其中在科技创新创造活力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力方面已处于理想状态;在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和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这两方面处于良好状态;但在科技支撑重点产业发展能力方面仍有待提升。
  • 科技政策与管理
    张庆国,张燕超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10): 74-81.
    技术中介机构在国内技术市场中至关重要。文章基于双边市场理论,分析了技术中介参与下市场的运行特性:技术提供方增多吸引需求方,需求扩张激励供给,形成供需双方相互增强的双边交叉网络效应。同时,文章探讨了中介平台定价机制的合理性,通过综合考虑交叉网络外部性、自网络外部性、客户预期收益、平台初期收益及信息匹配效能等因素,旨在优化定价策略,提升市场满意度。基于此,文章提出政策建议:引入政府补贴、扩大平台覆盖、提升匹配精度、强化能力建设、增加初期投资及实施分层治理,为技术市场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 科技政策与管理
    程泽强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09): 52-60.
    在准“强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作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增长引擎,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对中国劳动就业是否有益,是否真的会引发“技术性失业”的焦虑和不安?基于此,以就业总量的视角,通过熵值法测度中国省级人工智能发展水平,选取2018—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深入探究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实证研究证明: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对中国劳动就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人力资本、合理布局人工智能等优化人工智能和劳动就业关系的对策建议,为解决中国劳动力市场相关问题提供借鉴。
  • 韩金洋;张宏升;程经涛;彭钊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08): 89-94.
    在“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背景下,科研院所科研经费内部审计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结合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定义和特点,分析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必要性,阐述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困境、科研经费使用问题,探讨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发展路径,旨在强化内部控制,构建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实施高效独立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措施,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
  • 科技政策与管理
    徐小琳;任莹;戴甜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12): 68-73.
    随着科技政策逐渐完善,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然而信息交流渠道不畅、工作效率较低、资源浪费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步入数智时代,信息化技术的革新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文章深入探讨了科研经费信息化的特点和必要性,分析了当前经费管理中面临的挑战与难题,包括预算编制不合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业务流程自动化程度不高等。提出了科研经费信息化的构建策略,涵盖了通过整合现有系统建立统一的经费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预算编制与监控、加强数据安全保障等方面,旨在提升科研经费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为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 王彩玲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08): 48-54.
    基于2018—2023年定西市林业数据,运用森林蓄积量换算因子法对定西市林业碳汇量进行评估,借助影子定价法对定西市林业碳汇价值进行估算,计算出2018—2023年定西市林业碳汇价值。通过对定西市林业碳汇高质量发展项目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落实防火防害、推进林业提升改造、培养相关技术人才、构建计量监测规范、建立健全相关体系等政策建议和组织、技术保障措施,旨在推动定西市林业碳汇高质量发展,助力定西市“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
  • 樊博;张卓玲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08): 65-71.
    高价值专利具有高技术价值、高法律价值、高市场价值等重要特性,是甘肃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纵深推进的重要支撑,目前甘肃省存在高价值专利数量不足,转化运营比例低等突出问题,因此对甘肃省高价值专利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甘肃省有效专利及高价值专利进行分析研究,客观阐述甘肃省高价值专利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总结梳理提升甘肃省高价值专利的策略,为甘肃省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提供参考。
  • 产业技术发展
    王松, 宁子燕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09): 24-33.
    文章以2012—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从研发投入的角度出发,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来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并探究研发投入作为中介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研发投入和绿色创新均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这一结论着重强调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创新之间的作用机制,指明研发投入在二者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地区中,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中部地区的企业,这种影响更为显著。
  • 评价与预测
    陈兵建,张巧娟,吕艳丽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10): 60-66.
    依据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维度构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黄河流域甘肃段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时间演变上呈现发展不均衡特征,兰州市、天水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优势明显,其余市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演变上表现为总体上升态势,但整体水平不高;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受开放程度、创新投入和共享水平影响较大。为推动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必须重视顶层设计,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入境旅游质量。
  • 区域创新研究
    邓利芳, 冯文慧, 苏加强, 马燕
    甘肃科技纵横. 2024, 53(09): 61-67.
    科技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关键,科技资源为科技活动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四强”战略行动背景下,文章分析了兰州科技资源现状,探讨了兰州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在人才培养、资源配置、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深入研究兰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密集和源头优势,积极探索了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并提出了强化科技资源建设、统筹、整合、共享等方面的对策与建议。从而为科技资源支撑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