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54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5-03-25
  
  • 全选
    |
    区域创新研究与“十五五”发展
  • 区域创新研究与“十五五”发展
    张爱宁;张雅洁
    2025, 54(03):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是优化创新要素配置、促进高端要素集聚的关键路径,更是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基于甘肃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现状,文章从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和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角度出发,探索提出以创新高地为核心引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服务、创新生态相互联系的“1+4”区域创新体系模型,并探讨主要举措,为“十五五”时期甘肃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 区域创新研究与“十五五”发展
    贾海波
    2025, 54(03): 8-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直接关系区域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更牵动着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基于2000年、2010年、2022年经济水平、工业结构水平、城市化水平等指标数据,采用主成分因子法分析甘肃省14个市州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和空间结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呈现中心-外围格局,中心区集聚力远大于外围区,对外辐射、扩散作用弱,外围区出现涓滴效应,金字塔模式持续强化,区域差异持续扩大。基于此,从加快中心-外围一体化进程,统筹产业空间布局,完善区域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化水平,培育核心城市集群,提升空间集聚与扩散能力,完善区域金融与政策投向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对策建议。
  • 区域创新研究与“十五五”发展
    刘强;顾转丽
    2025, 54(03): 1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兰西城市群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以科技创新经济基础、投入、产出和环境4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方法对2013—2022年兰西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兰西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城市发展极不均衡,其中最高为兰州市综合得分,从2013年的0.520增长到2022年的2.307。兰州和西宁两市形成“双核引领”格局,其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较强,但是其他城市科创能力整体偏低,最后就强科技背景下兰西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提出了探讨性建议。
  • 产业技术发展
  • 产业技术发展
    杨文静;张小宁;张龙;李静芳
    2025, 54(03): 2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对甘肃老工业基地转型至关重要。甘肃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具有资源能源富集、产业基础深厚等比较优势。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文献分析及实地调研方法,梳理全球及我国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甘肃省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从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和链条协作、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优化产业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甘肃省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 产业技术发展
    戚湧;董浪;韩伟;方丽庄
    2025, 54(03): 3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交通场景中,雾气的存在会显著降低图像的纹理细节和色彩信息的清晰度,从而对目标识别与检测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图像恢复技术在机器视觉领域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研究综合考虑了可见光图像色彩信息的丰富性与红外图像透视能力的优势,通过融合2种图像的特征以实现去雾效果。采用深度学习方法,构建了层次化的U-Net架构,以实现多尺度去雾特征的融合。在该架构的每一级卷积模块中,运用快速傅里叶变换进行双通路频域分解,并结合动态通道注意力机制,以选择性地增强高频成分,进而提升纹理重构的PSNR值2.08 dB。此外,在保持成分感知的同时,通过结合卷积操作与注意力机制的特点,有效减少了计算开销,以满足真实交通场景下的实时性需求。所提出的算法在保持较低计算成本的同时,在Foggy Cityscapes数据集上取得了优异的性能,并在Foggy Driving等数据集上获得了目前最佳的实验结果,其中在Foggy Driving数据集上的PSNR值达到21.77,SSIM值接近0.927 3。特别是在浓雾条件下,该研究提出的算法在自建数据集上的表现超越了其他现有算法。
  • 产业技术发展
    景文杰;谢艳艳;李建伟
    2025, 54(03): 38-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结构升级是黄河流域甘肃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然而,甘肃沿黄市州在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特色优势资源等方面差异显著,导致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如何推进各市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关键问题。文章运用灰色关联度和地理探测器两种方法,选取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两类影响因素,探索科技、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联强度,以及上述两维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效应,并提出对策建议。
  • 产业技术发展
    唐蕾;范科;张晓庆;李春梅
    2025, 54(03): 47-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但传统依赖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导致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问题日益凸显,绿色转型已成为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技术具备知识密集与清洁特性,其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实现路径。文章基于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探求数字技术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区域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2012—2022年,我国各省(区市)数字技术能够显著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且数字技术在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化特征,其中中部地区的推动作用最强,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稍弱。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文章从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双融合”实现制造业绿色转型、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 评价与预测
  • 评价与预测
    丁宝锋
    2025, 54(03): 5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甘肃省东南部农业开发项目进行评价,建立环境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对项目结束后环境质量的总体变化趋势进行评价研究,通过专家咨询和实地调研,构建了包含4级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严格的一致性检验(CR<0.1)。项目总面积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有27个环境因子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3个环境因子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环境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环境因子均向有利方向发展,显著性水平依次为: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农业生态因素、社会状况因素、设施建设因素及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建议在农业开发项目中减少3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 评价与预测
    高海瑞;王园园;彭莉;魏媛;杨虎
    2025, 54(03): 6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构建由科技创新要素优化集聚为一级指标,创新成果要素、创新人才要素和创新资源要素为二级指标,技术合同成交额、高新技术产品收入、科技活动收入、R&D人员、从业人员期末人数、科技活动人员数、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为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科技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进行系统评价,通过横向区域比较分析,系统剖析兰州市在科技创新要素集聚中的优势特征与短板瓶颈。评价结果显示:兰州市综合得分居全省首位,但R&D经费投入强度等指标与西安、成都等西部中心城市存在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兰州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战略路径与政策建议,以期为优化甘肃省域创新要素配置格局提供科学依据。
  • 科技政策与管理
  • 科技政策与管理
    安中杰
    2025, 54(03): 7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智化时代,数智技术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成为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对探索文化治理现代路径,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目前,公共文化服务数智化转型面临诸多困境,本研究基于IAD-TAM整合模型,构建“制度-技术-用户”三维分析框架,剖析转型障碍及其交互机制,发现制度协同治理缺位、技术代际适配失衡与用户参与衰减,三者相互作用形成负反馈循环,共同阻碍转型进程。为此,本文提出“制度嵌入、技术驯化、用户共塑”的协同优化路径,为破解公共文化服务数智化转型难题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 科学数据监测与分析
  • 科学数据监测与分析
    栾守伟;张磊
    2025, 54(03): 80-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酒店服务业为研究对象,借助“八爪鱼采集器”软件,获取携程网的评论数据,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法开展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系统探究消费者对酒店服务质量的感知特征。研究表明:消费者对酒店服务质量的感知呈现需求导向性、体验碎片化和多维度关联性特征。进一步从客房服务设施维护、餐饮品质稳定性、个性化服务响应机制及整体服务流程协同性四个维度,阐释酒店服务质量感知存在体验断层的内在机理。据此提出通过完善员工情感劳动培训方案以提升服务温度、搭建服务质量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全流程监控等系统性策略,为酒店服务质量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